在這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中,部分新聞媒體的錯誤報道,使公眾經受了一次心靈的考驗。真相大白后,人們紛紛把矛頭指向這些媒體,直言為媒體的表現感到憤怒和悲哀,并開始反思媒體在此次報道中所暴露出的問題。
某門戶網站一名編輯表示,對他們而言,轉載了假新聞不知道算不算事故,但如果該新聞沒得到確認之前,他們的競爭對手轉載了,而他們漏掉了,那就算是事故,“這充分說明了網絡媒體競爭的殘酷性,我們現在最大的壓力是,如何保證新聞首發,這樣,有些消息就很難得到證實。”
有過20多年新聞從業經歷的美國《大西洋月刊》專欄作家JamesFallows表示,“這個事件充分說明,新聞的精確性是何等重要,特別是在網絡時代,特別是面對來自網上的信息資料。”
他說,這一事件再次提醒新聞從業者,應該牢記那個古老的新聞從業原則:你想報道獨家新聞,但首先必須要確保這個新聞是真實的。“新聞記者總是處于時效的壓力下,但即使這樣,我們也不應當發表不能確信其真實性的新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今天(4月20日)表示,這個事件表明,我國媒體還缺乏防范假新聞的職業規范,對于這么重大的事件,按照新聞職業要求,國內的媒體應該在消息予以證實后再發布。“很遺憾,一些媒體工作人員不愿意去證實這個新聞的真實性。”
喻國明說,按照職業的新聞操作手法,對于影響如此巨大的事件,首先要有權威的消息來源,比如警方正式公布的案情等。如果沒有的話,也應當找到至少兩個切實可信的消息來源作為客觀事實的依據,并且必須說明消息來源是未經證實的。
他說,在《芝加哥太陽時報》的網站上,那個專欄女作家使用的都是匿名的消息來源,并且是單方面來源,這個報道從新聞職業規范來看,本來就是不值得信任的新聞。因此,幾乎所有的美國主流媒體都沒有跟進報道,但國內許多媒體不但轉載報道,而且還在報道中舍棄了許多不確定的詞語,讓整個事件變得似乎確定無疑。“這樣做完全不符合真實性、客觀性要求,也不符合業務規范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陳力丹也表示,那名女專欄作家的報道,使用了好幾處匿名新聞來源,而要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消息來源的透明化無疑是重要保障之一。隱匿權的使用,主要是因為某些消息來源倘若被公開,有關人員會面臨各種社會壓力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在任何時候都做到消息來源的完全透明是不可能的。
“但一篇報道如果充滿了‘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據業內權威人士介紹’和‘一位了解情況的公司高層說’這類的匿名消息源,受眾就有可能懷疑該篇報道所陳述的事實。”
陳力丹表示,匿名消息源在使用上給媒體帶來了“雙刃劍”效應。一方面,它能夠幫助媒體揭露事實真相,滿足公眾知情需要,同時提升了媒體自身的公信力,比如《華盛頓郵報》對水門事件的報道就體現了匿名消息源的正面效應。但另一方面,匿名消息源有可能造成新聞失實,不僅使單個媒體的公信力受損,而且有可能使整個新聞行業的信譽蒙羞,比如《紐約時報》的“布萊爾造假事件”使用匿名消息源,就是其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
喻國明也表示,假新聞會對媒體的品牌和信譽造成巨大損害,消息的準確性比早一點發布永遠要高一個層次,我國媒體應當建立起更加規范的操作方式。
Jam e s F allo w s則認為,在美國,市場監督和新聞從業者的自律可以發揮作用。美國媒體有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習慣,市場監督則表現在受眾或廣告商是否愿意支持一個媒體或欄目上。
前不久,美國就有一個非常知名的廣播主持人因為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而受到了眾多記者的尖銳批評,他的欄目廣告也全部被撤了,最終,他那個欄目不得不被取消。
轉自新華網